中国经济信心丨跨境活动“无接触通关”见证粤

“无感通关”体验,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开启新的想象空间。 11月15日,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覆盖深圳、香港的马拉松赛事即将开赛。此前,在11月8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比赛中,运动员在半天内两次跨越港珠澳大桥,创造了全运会“一赛三地”的历史。两项跨界赛事不仅是十五运会的创新理念,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硬通”、“软通”、“心通”全面升级的实践范例。从海洋到天空,“硬连接”的基础设施是大湾区一体化最直观的“骨头”。当公路自行车赛选手经过港珠澳大桥时闪电般的速度,他们骑行的不仅仅是231.8公里的赛道,更是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实体框架。自通车以来,这一“超级工程”已在三区之间运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大桥双向车辆超过1350万辆。通过“香港车北上”、“澳门车北上”政策的顺利实施,十五运会前,香港“粤车南下”政策正式公布。港珠澳大桥交通畅通,人流量大,交通设施的“动脉”优势更加凸显。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深中走廊、黄茅海跨海走廊等跨江跨海通道集群涌现。铁路网络不断密集,全球机场群、港口群不断涌现正在加速形成。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连接”不断完善,“一小时生活圈”成为愿景,“跨城如访”成为大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围墙、攻坚克难,规则与机制的“软连接”才是更深层次的“血脉”。如何在跨境事件中实现“无意识通关”,将考验三地体系和规则衔接的创新协调能力。赛事组委会总结探索“一件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新举措,建议运用“普雷杜定位”等技术,确保人员、车辆、物资通关“零延误、零接触、零等待”。十五运会期间,内地将有6000余人次前往香港、澳门地区,3000余名港澳人士将来到内地参赛。这是内地来港澳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三个地区政府在优化线路、组织赛事、相互认可、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与港澳入境事务处共同建立实时沟通监控机制,实现活动期间出入境信息“一站式查验”。 “三方互认”、首家“三品牌”保险公司首次跨界粤港澳……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赛事,也为大湾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发展积累重要的“国戏经验”。 “H“硬联通”与“软联通”无缝对接,最终指向最温暖的“心连心联通”。81岁的香港乒乓球运动员张耀钊每周往返于深港两地训练,自豪地称自己是“真正的大湾区”;龙舟比赛中,粤港澳三地队齐心协力、奋勇拼搏,清晰地诠释着“我们是队友,我们是队友”。 “更像一家人”;开幕式上,三区共同升国旗、唱国歌,运动员代表团同时入场。比赛方兴未艾,“大湾人”的身份正在悄然成长。深圳和香港,一个更加开放、融合的世界湾区正在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You'll like the following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