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之桥在湾区画同心圆
- 编辑:admin -国运之桥在湾区画同心圆
港珠澳大桥飞越云海。七年后的今天,全运会赛事以体育为桥梁,连接粤港澳,紧密联系大湾区人民。这是2023年12月15日拍摄的晨光下的港珠澳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这是粤港澳首次联合举办的全国运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齐聚大湾区,共赴时代约,共同为全运会谱写新的一页。 11月9日,广东省体育代表团、香港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共同走进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会场。新华社记者 卢汉鑫 摄 11月9日,广东省体育代表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幕式上,特区体育代表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一同入场。新华社记者赖向东摄这是11月9日拍摄的开幕式烟花表演。新华社记者杜宇摄开幕式上,海龟灵动,粤剧唱得动听,咏春拳刚柔相济。这种林加纳文化的元素唤起了大湾区人民的共同记忆。这是11月9日拍摄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的乌龟。新华社记者胡呼呼摄 11月9日,麦小柔(左)、王明荃(中)、曾小敏(右)在开幕式上演唱粤剧版《彩云追月》。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11月9日,演员们在开幕式上表演咏春拳。新华社记者 摄新京报记者 肖一玖 这三个区域画同心圆。广东短跑运动员苏炳添、香港击剑运动员张嘉朗和澳门武术运动员李毅共同点燃了本次全运会的主火炬。 11月9日,火炬手张嘉朗(左一)、苏炳添(左二)、李毅出席开幕式。新华社记者 李艺博 摄 11月9日,火炬手苏炳添(中)、张家朗(左)、李毅点燃主火炬后,殴打人群。新华社记者肖一九摄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主火炬点燃。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飞行架跨越天然鸿沟 10月19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4月27日,深港高铁停在深圳北铁站台路威站.新华社报道称,这届全运会的两项跨界赛事充分体现了三地的“难衔接”。公路自行车个人赛最终路线覆盖珠海、香港、澳门。这是港珠澳大桥首次用作轨道。这是第十五届全运会唯一连接粤港澳的标志性赛事。 11月8日,志愿者为第十五届全运会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决赛选手戴上通关手环。新华社记者 张晨林 摄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公路自行车比赛决赛,选手们在港珠澳大桥上驰骋。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11月8日,选手们正在比赛。新华社记者连真 摄 11月8日,人群为球员们加油。新华社摄毛思谦 11月8日,选手们通过港珠澳大桥大门。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1月8日,选手们通过港珠澳大桥大门。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田径马拉松利用深圳湾大桥穿越深圳和香港。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马拉松赛事。 11月15日,比赛前,选手们在深圳湾口岸预检区完成查验手续。新华社记者 毛思前 摄 11月15日,选手们在比赛中途经深圳湾口岸。新华社记者 丁增妮达 摄 11月15日,比赛中,选手们展开激烈角逐。新华社记者毛思谦摄11月15日,比赛正在进行中。新华社记者连震11月15日摄深圳湾体育中心举办的比赛。新华社记者姜瀚摄 三区联合举办的体育赛事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一次“大聚会”。大湾区群众体育持续升温。三地青少年通过舞龙舞狮等活动,学习技能、增进友谊。 11月11日,粤港澳联合队征战第十五届全运会龙狮自选项目决赛。最终,粤港澳代表队获得第一名。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11月11日,粤港澳代表队参加第十五届全运会自选龙狮决赛。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这种跨区域合作模式提升了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了民心相通。——大湾区人文交流,实现“心连心”的效果。粤港澳“三路驰骋”开启新篇章。 11月12日,在澳门第十五届全运会网球男单四分之一决赛桌上,北京队选手王楚钦(左)与香港队选手黄镇廷赛后互致问候。新华社记者梁旭摄11月11日,澳门队球员赛后排队与河南队球员朱婷(左)合影。新华社记者 孙凡跃 摄 11月8日,女子双人双桨半决赛后,香港队赛艇运动员黄香怡/梁琼云与志愿者合影。新华社记者南肖恩摄 11月11日,在澳门第十五届全运会乒乓球和混双四分之一决赛中,观众为两队选手送上看台欢呼。新华社记者 孙 摄11月8日,香港全运会女排决赛,观众为参赛运动员加油。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这座“全运桥”见证和推动了三地创造历史、共同走向未来。编辑:赖向东、刘大为、卢汉鑫、杜宇、胡虎虎、杨冠宇、肖一久、李艺博、潘玉龙、邓华、张彻琳、梁旭、连真、毛思谦、丁赞尼达、姜瀚、王鹏、孙月、楠、刘旭、陈朵 编辑:程婷婷
